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14日)15時5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衛星“張衡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在地球物理場空間觀測領域探測能力建設的又一重大成果。

“張衡一號”02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首顆地球物理場探測業務衛星,由中國和意大利合作研制,設計壽命6年,攜帶包括電場探測儀等在內的9種科學探測設備,主要用于對全球電磁場、電磁波、電離層、中性大氣層等地球物理場范疇的相關參數開展準實時監測。

“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 彭偉:它一個是要探測咱們地球的整個的電磁波和電磁場,因為這是影響到地球的一些地殼活動和電磁的規律。第二個它要探測咱們的地球的電離層和咱們中性大氣層的結構,也是主要服務于我們一些極端天氣。

“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據介紹,“張衡一號”02星是在“張衡一號”01星的基礎上升級研制的,“張衡一號”01星是一顆科研星,驗證相關技術是它的主要任務,而“張衡一號”02星是一顆業務衛星,在01星的能力基礎上,它將會更多地投入實際業務應用中。

“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 彭偉:業務星(“張衡一號”02星)相對于科研星(“張衡一號”01星),狀態大部分繼承,相對一樣,但是這顆星它加了一個比較不同的載荷,叫電離層的光學計,這個載荷主要能把咱們電離層和中性大氣結構的一些參數測得更準,我們現在預計能提高一個數量級。

“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衛星捕捉電磁波 時空關聯規律提供數據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和地震學先驅,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候風地動儀,“張衡一號”系列衛星以“張衡”命名,也象征著中國地震監測技術的延續與創新。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怎么聯系上的?

地震形成的過程中,地殼巖石的摩擦破裂會釋放電磁波,同時地殼運動切割地球磁力線,導致局部電磁場畸變。“張衡一號”系列衛星攜帶的探測設備可以精確捕捉這類電磁波,科研人員通過分析其與地震活動的時空關聯規律,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 彭偉:地殼的運動,它是跟咱們地球的電磁波是緊密相關的,之間有內在的規律聯系。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從地球本質上一些電磁波的影響變化、電磁場的一些波動,精準地反映地震的一些具體的情況。

“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據介紹,“張衡一號”系列衛星的天基觀測數據可以和地面監測系統形成互補,通過多學科協同觀測,提升我國對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天-空-地”立體監測能力。隨著“張衡一號”02星的發射入軌,兩顆衛星將在軌組網,進一步提高地球物理場的探測效率。

“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中意兩國合作研制 數據共享提升監測水平

據了解,“張衡一號”02星由中國和意大利兩國合作研制,兩國通過聯合研制、數據共享等合作,共同提升地震電磁前兆監測水平,服務兩國及全球防災減災需求。

在中意兩國的分工上,中方主要負責衛星的抓總研制、發射以及測運控,意方主要負責牽頭衛星上的電場探測儀和高能粒子探測儀的研制,中意雙方在載荷研制、數據共享、科學研究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度合作。

據介紹,中意兩國的航天合作歷史淵源悠久,早在1991年,中國和意大利就簽署了關于和平利用與研究宇宙空間合作的政府間協定。2013年,中意簽署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意大利空間局,關于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項目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18年,中意合作研制的“張衡一號”01星成功發射。

“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截至目前,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近200份航天合作協議,涵蓋了對地觀測、月球與深空探測、衛星研制等多個領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標題:“張衡一號”02星成功發射 天上的衛星和地震是如何聯系上的?

地址:http://www.sme-os.com/ranqizao/28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