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神話史詩的又一次銀幕重啟,《封神》系列以恢弘的視覺奇觀與顛覆性的敘事野心引發熱議。如果說《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切入矛盾源起,撕開了權力秩序的血腥底色,那么《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則進入真正戰場,鋪展出保衛西岐的戰火紛飛。導演烏爾善的誠意新作足以回應當下的觀眾期待嗎?2月1日,這部宏大制作的影片票房突破8億元,暫列2025年春節檔票房榜第三位。

《封神》系列是“中國新魔幻電影”在工業級生產層面的最新代表作,用現代技術賦予數字角色獨有的個性,以視覺特效“活化”流傳千年的神話人物與異獸。據介紹,《封神第二部》運用視效鏡頭約2000個,比前作有了顯著提升。在視覺體系的構建上,電影主創展現出驚人的勇氣:雷震子從天而降、墨麒麟踏火而行、青云劍鋒銳化龍、花狐貂靈巧如電……各色數字角色、數字生物接踵登場,讓觀眾眼花繚亂。

電影的場景之美,制作之精,凝聚了制作團隊多年的心血。《封神第二部》中的西岐城由劇組真實搭建,在這座900萬平方米的古城中,有超過50棟單體建筑,包括城門、城墻、街道、民居和西伯侯府等,展現出與朝歌截然不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之美。在視聽語言上,影片既有峽谷設伏、兩軍對壘、兵臨城下等戰爭場面,亦有仙法比拼、神獸助陣等玄幻奇觀,在視覺、節奏、氣氛等方面的呈現,可與《魔戒》等大制作相媲美。

當然,視覺特效并非判定電影成功與否的唯一指標,今天的觀眾更期待電影主創對經典名著的現代解讀。導演烏爾善并不滿足于對《封神演義》的經典復刻,而是借神話之鏡,映照出權力、欲望與救贖的永恒困局。在他構筑的“封神宇宙”中,融合了西方魔幻題材與東方價值觀核心。《封神第一部》表達了君臣父子、天地人倫的古典哲思,又用當代視角追溯、提煉出個性獨立、尋求自由等全新意涵;第二部則消解了傳統故事中“非黑即白”的二元邏輯,力圖展現人性的復雜與幽微,由此將中國人的善惡觀進一步具象化。

“封神宇宙”的基石必須建立在對人物角色的深度刻畫上,但支線劇情的龐雜、文戲節奏的失衡,以及某些角色動機的模糊,顯示出《封神第二部》在商業類型與獨創表達之間的艱難平衡。憤怒的魔化殷郊、愚忠的太師聞仲、險惡的申公豹,略顯“臉譜化”;而姜子牙、楊戩、哪吒等在原著小說中大放異彩的人物,紛紛化作“工具人”。更令人迷惑的是,姬發從護衛殷商的侍衛到守護西岐的少主的轉變之路,竟然偏到了突如其來的“愛情”岔道上,導致角色相較于第一部反而顯得“扁平”。

相比之下,新角色鄧嬋玉頗為亮眼。由那爾那茜飾演的女將軍不僅奉獻了極為炫酷精彩的打斗場面,更承載了頗具張力的敘事主題。在角色設定中,鄧嬋玉與《封神第一部》的姬發互為鏡像,都經歷了受人蒙蔽、覺醒出走、找到自我的完整弧光。那爾那茜1989年出生,2012年畢業于上戲表演系,后赴挪威西北大學進修戲劇教育專業,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和蒙語。在《封神》劇組的演藝訓練營中,她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表演、格斗、馬術、潛水訓練,才成功拿下角色。片中,那爾那茜身穿重達12公斤的鎧甲,拍攝了各種超高難度的馬上打斗動作,散發著花木蘭式的勃勃英氣。《封神第二部》一上映,鄧嬋玉立刻火上熱搜,那爾那茜因此被觀眾們稱為“內娛無代餐”的新一代“女戰神”。

據網絡平臺(燈塔專業版)數據,2月1日19點52分,2025春節檔總票房(含預售)破60億元。在與好萊塢電影的正面沖撞中,以《封神》《哪吒》《流浪地球》系列為代表的中國電影披堅執銳,推動電影工業列車不斷提速前行。從2014年6月首次劇本策劃會召開至今,《封神三部曲》已邁入第11年。劇組主要創作部門多達14個,工作人員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封神第二部》的工作人員累計超過11000人。其宏大的制作規模、匠心的精雕細琢和“三部曲”的敘事結構,于中國電影都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電影的“封神宇宙”仍值得期待。

欄目主編:邢曉芳 文字編輯:王筱麗

來源:作者:文匯報 宣晶

標題:《封神第二部》票房破8億,“封神宇宙”還值得期待嗎?

地址:http://www.sme-os.com/zixun/8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