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7個防災減災日及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科普中國官方平臺聯合各地科協、應急管理廳等單位,在北京市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開展防災減災——醫療急救專場直播活動,以“急救必知法則‘救’在身邊”為主題,通過理論講解與實操演練等形式科普應急急救的核心技能。

急救不是醫生專利!3分鐘get救命技能

直播中,來自北京積水潭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盧彥娜就全民急救的必要性、社會意義以及醫療急救模式的數字化創新與未來進行了深入闡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全民參與、科技賦能的急救新圖景。

北京積水潭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盧彥娜

時間就是生命,全民急救助力“生死時速”

“我國每年有55.4萬人猝死,其中絕大多數為心臟驟停猝死,且近90%發生在院外,但搶救成功率卻僅為1%~2%。”盧彥娜用一組數據揭示了當前急救領域的嚴峻現狀。她指出,這一數字與急救普及率高的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而背后的關鍵并非醫療技術的落后,而是急救意識和社會互助能力的缺失。

急救不是醫生專利!3分鐘get救命技能

“心臟驟停后的‘黃金4分鐘’是決定生死的關鍵窗口,每延遲救治1分鐘,患者的存活率就會下降10%。”盧彥娜強調。我國城市救護車平均到達時間超過12分鐘,這意味著現場的第一目擊者往往是挽救生命的第一施救人。她呼吁,急救不應只是醫生的專利,而應成為每個普通人都能掌握的“超能力”。

急救不是醫生專利!3分鐘get救命技能

從兒童氣道異物梗阻到老人突發中風,從交通事故到溺水觸電,大部分意外傷害發生在家庭和公共場所。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第一響應者,全民急救培訓顯得尤為重要。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外,盧彥娜還強調了全民急救對于優化醫療資源的重要作用。她指出,正確的前期急救處理可有效減少患者住院治療的可能,普及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技能,能有效減輕醫院急診壓力。同時,全民急救的普及也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公民責任感的重要體現。

急救不是醫生專利!3分鐘get救命技能

“急救知識的普及,不僅能挽救生命,更能減少因急救延誤導致的家庭悲劇和社會負擔。”盧彥娜強調了全民急救的社會意義。通過全民急救培訓,打破“旁觀者效應”,讓善意轉化為有效行動,讓每個人都能在關鍵時刻成為生命的“擺渡人”。

急救不是醫生專利!3分鐘get救命技能

數字化賦能,醫療急救跑出“加速度”

在談到醫療急救模式的創新時,盧彥娜特別提到了數字化與智慧化技術的應用,“有了科技的參與,我們的急救工作從原來的單兵作戰正發展成為智慧的救援。”

通過數字化平臺,醫院、社區、志愿者和公眾被串聯成一張生命守護網,實現了急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協同。

關于數字化平臺在急救協同救治中的作用,盧主任介紹道:“現在有的城市已經開展視頻指導,可以遠程指導村醫進行心肺復蘇,并由無人機派送AED到達現場,或者是協調就近的志愿者攜帶AED到達現場,從而挽救生命。”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急救模式將更加智能化、個性化。例如,推廣AED導航系統、VR急救模擬器、智能急救箱等科技產品,將進一步降低急救門檻,提高急救效率。

圖片來源于網絡

《健康中國行動》將急救技能納入公民素養目標,交通運輸部要求“十四五”期間重點場所全覆蓋醫療急救箱,教育部推進急救知識進校園、入軍訓。

盧彥娜結合目前急救模式的新變化指出,國家層面的種種舉措正逐步構建起以政府主導,以科技為支撐,全員共同參與的急救生態,真正實現了從試點到國家統籌下的系統布局。“我們期待這樣的一個未來:通過科技的溫度以及社會的合力,來織就一張‘人人會救、秒級響應’的生命之網。”

急救不是醫生專利!3分鐘get救命技能

在科技的賦能下,全民參與、協同聯動的急救新模式,正成為守護生命安全的重要力量。(記者 林佳欣 實習生 譚露)

科普中國直播服務團隊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詳細信息,可點擊下方鏈接觀看回放。

點擊回看科普中國直播|急救必知法則“救”在身邊(
http://h5.live.gmw.cn/cloud/h5/1747360195179137)

來源: 光明網

標題:急救不是醫生專利!3分鐘get救命技能

地址:http://www.sme-os.com/zhongyangkongdiao/26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