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春節到來之際,多家博物館特別推出春節主題展覽及新春文化活動,包括國家博物館的“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國家自然博物館的“靈蛇獻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聯展”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
萬古長歌——湖南史前文明圖卷展
湖南是中華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洞庭湖西北的澧陽平原是湖南史前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該展首次用國畫藝術全景再現湖南史前文明演進的歷程。
長140米、高1.8米的《萬古長歌·湖南史前文明圖卷》現場亮相,91件史前文明文物同步展出。該畫卷勾勒了湖湘先祖在史前人類歷史中從原始生活方式躍升至文明門檻的傳奇。它曾于2023年12月在湖南首展,本次展出作品是主創藝術家團隊用近一年時間再次補充、打磨、優化后的匠心之作。
展覽地點:北3展廳
展覽時間:1月21日開展,為期一個月

1月21日,“萬古長歌——湖南史前文明圖卷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
展覽選取200余件(套)館藏文物精品,涵蓋青銅、玉器、錢幣、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書畫等多個品類,通過“景星慶云至,天授人和時”“乾坤萬象和,山固壽無疆”“又是春時節,春色如人面”三個單元,多角度呈現春節豐富的文化內涵。國博館藏重點文物、觀眾喜愛的“明星文物”亮相展覽,包括彩繪十二生肖陶俑、婦好鸮尊,以及充滿新春氛圍感的桃花洞釉燈籠瓶、白玉“天官賜福”佩、“好酒”白釉盤等。
展覽地點:北4展廳
展覽時間:1月22日起開展

1月2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故宮博物院
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
考古證明,新疆用玉的歷史已超過4000年。西漢中期以后,和田玉開始大量進入中原,并逐漸成為此后2000余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
展覽從故宮珍藏的清代宮廷和田玉文物中,遴選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包括漢代和田子料玉辟邪、乾隆皇帝欽定為二十五寶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寶”、鐫刻乾隆皇帝御題詩的采玉圖山子、反映清朝與域外地區交往的痕都斯坦玉器等重要展品,其中130件珍貴文物為首次展出。
展覽地點:東六宮區域的齋宮展廳
展覽時間:2025年1月7日至2026年1月4日

觀眾參觀白玉盤龍鈕“大清受命之寶”。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恭王府博物館
歲朝迎祥 美意延年——恭王府博物館藏傳統木版年畫展
恭王府博物館從館藏年畫中甄選百余幅精品,以“歲朝迎祥 美意延年”為主題,分“祈福迎祥”“畫中有戲”“才子佳人”“節令風物”“燕京歲時”五大板塊,展示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楊家埠、陜西鳳翔、河南開封、蘇州桃花塢等重要年畫產地木版年畫,讓觀眾在恭王府古建院落間,感受傳統木版年畫的獨特韻味。
展品中不僅包含各地年畫精品,還有美術史論家、民間美術收藏家王樹村的一批舊藏首次集中亮相,其中不乏北京年畫中稀見與絕版之作。為展覽制作的館藏年畫賀歲動畫、展廳內的年畫拓印體驗區,以及院落中的年畫主題互動裝置,烘托出一片賀歲喜慶氛圍。
展覽地點:西一區、東二區展廳
展覽時間:1月22日至4月20日

觀眾觀賞江蘇桃花塢木版年畫“一團和氣”(乾隆版)。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國家自然博物館
脊椎動物的崛起展
1月14日,經過四個多月的精心改造,國家自然博物館原“古爬行動物”展廳轉型為“脊椎動物的崛起”展廳,正式對公眾開放。
自2003年開展以來,“古爬行動物”展廳一直是自然博物館的明星展廳,尤其是其中展示的井研馬門溪龍、許氏祿豐龍骨架標本等,它們不僅是自然科學的寶貴財富,更是無數人童年記憶中的珍貴片段。
此次“脊椎動物的崛起”展廳總展品數量達197件,其中7成多展品為首次展出。展覽精心策劃為七個主題單元,分別為海洋中來、征服陸地、重返海洋、龍行大陸、飛龍在天、展翅翱翔和哺乳初現。
展覽地點:一層中央展廳
展覽時間:1月14日對外開放,常設展廳

1月14日,國家自然博物館“脊椎動物的崛起”展廳正式對外開放。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靈蛇獻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聯展
展覽分為“生肖文化的源與流”“騰蛇乘霧”“幽幽蛇影”“蛇舞豐年”四個單元,精選蛇類標本近50件,全面展示蛇的獨特魅力。展覽設計以中國傳統配色中的紅、藍、綠三色劃分不同單元主題,同時融入大量蛇相關設計元素,與蛇類標本相呼應。
展覽地點:臨展二廳
展覽時間:1月14日至2月16日

圖為觀眾參觀蛇標本,墻上展示《山海經》古籍中各種蛇的形象。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過年——春節主題展
“過年——春節主題展”展出120余項與春節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港澳臺地區。展覽敘事從冬至開始,至元宵節結束,分為序廳和“辭舊迎新”“歡聚祝福”“樂歲弦歌”“普天同慶”四個單元。
展覽期間,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將定期組織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京展示展演,同時配套開展“傳統歷法與春節”展覽、“張燈結彩過蛇年 燈彩點亮非遺館”、元宵節舞龍等多項活動。
展覽地點: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一層1、2展廳
展覽時間: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3月2日

“過年——春節主題展”,小朋友在體驗區學習制作花饃。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靈蛇獻瑞 祈福納祥——書畫名家2025新春楹聯作品展
春節習俗中,寫對聯、貼對聯是重要的儀式之一。展覽邀請了100多位書法名家和繪畫名家,通過楹聯和書法藝術相結合的形式,圍繞“靈蛇獻瑞 祈福納祥”這一主題,以廣泛的新春祈福題材、風格多樣的書體表現形式創作了100多幅楹聯佳作。
展覽地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四層南側4展廳
展覽時間:1月21日至2月5日
“中國傳統歷法與春節”圖文展
春節不僅包括新年慶祝活動,也與中國傳統歷法直接相關,彰顯了人與自然的聯系。本展圍繞中國傳統歷法與春節的關系設置了十個問題,邀請觀眾跟著展覽一起走進歷法的知識長廊。
展覽地點: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一層多功能廳外環廊
展覽時間:1月21日至3月2日
■國家圖書館
金蛇獻瑞——乙巳蛇年春節非遺暨民俗攝影聯展
展覽分為“春節溯源”“巳蛇呈祥”“春節非遺”“我們的節日·春節”四個單元,突出展示典籍中的新春文化主題。
其中,“春節溯源”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春節的雛形,列舉了臘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及正月十五的歷史習俗及其來源;“巳蛇呈祥”介紹了“蛇”的文字演變,通過與“蛇”相關的典籍記載、各類傳說、文學作品等內容,呈現蛇文化屬性的多次演繹與豐富變化。
現場還設置了雕版印刷及蓋章互動區域,讀者可現場體驗雕版印刷“福”字、套色印章蓋章。
展覽地點:國家圖書館北區二層大廳
展覽時間:1月22日起開展

金蛇獻瑞——乙巳蛇年春節非遺暨民俗攝影聯展,嘉賓為讀者書寫手機春聯。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福滿新春來 金沙繪吉祥”館長送福活動
在集章時間內,讀者可前往總館北區二層咨詢臺、總館南區國家典籍博物館二層咨詢臺、國圖文創空間前臺集齊三枚限定印章。前100名集齊印章的讀者可在國圖文創空間前臺領取一張新春福卡和一瓶金沙(送完即止)。活動時間為1月25日、26日9:00-17:00;1月28日9:00-12:00。
來圖書館吧!新春民俗會
讀者可在現場免費體驗新春香囊DIY、新春剪紙、扭扭棒煙花等,還可將體驗成果作為新春禮物帶回家,體驗包數量有限,先到先得。活動時間為1月29日-2月4日,每天11:00-12:00、15:00-16:00。
■中國電影博物館
新春系列文化活動
一層圓廳將連續多天上演傳統民樂表演或京劇經典劇目,為觀眾帶來一場場精彩的視聽盛宴。五位技藝精湛的民樂演奏家將用古箏、琵琶、簫、揚琴和阮等傳統樂器,演繹經典曲目。
中國電影博物館設置非遺手工體驗區,觀眾在欣賞電影藝術的同時,也能親手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非遺手工體驗包括京劇臉譜制作、拓印、中國結制作、花燈制作和香囊制作等多個項目。
中國電影博物館還特別推出票根集章活動,觀眾在參與各項活動的同時,也能收集到寓意吉祥的票根和彩色印章。集齊七場活動的印章打卡,將獲得驚喜。
■北京藝術博物館
瑞彩盈門——木版年畫展
本次展覽從木版年畫六大產地精選出40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神靈神獸”“人物故事”“吉慶富貴”三大主題單元,為觀眾呈現一場視覺與民間文化的雙重盛宴。
“神靈神獸”單元,一幅幅神靈祭祀類題材作品,以生動的筆觸、豐富的色彩,刻畫出門神、財神、灶神、天地全神、土地神、福祿壽、牛馬神、瑞獸等神靈神獸形象;“人物故事”單元,不少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等名著中的人物,再現了歷史故事中的經典場景和人物形象;“吉慶富貴”單元,一幅幅寓意美好的年畫作品,充滿了喜慶和吉祥的元素。
此外,展覽還設置了印章打卡和年畫拓印活動。觀展的同時,觀眾可進行互動體驗。
展覽地點:普度群生殿
展覽時間:1月22日至3月31日
春節傳統技藝體驗活動(需提前報名)
“喜迎新春——傳統貼金體驗活動”:源自唐代,興盛于明清,貼金畫以其獨特的工藝制法和絢爛的色彩,呈現出立體感和金屬光澤的畫面效果。觀眾可利用金箔獨特的效果制作出一幅精美作品。活動時間為1月29日10:30-11:30(木工坊,假山西側)。
“糖趣新春——絨花糖葫蘆體驗活動”: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觀眾可利用紅色絨花,制作絨花糖葫蘆,體會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活動時間為1月29日14:00-15:00(女紅坊,假山東側)。
“福祿賀春——木版年畫體驗活動”:配合“瑞彩盈門——木版年畫展”,北京藝術博物館開展木版年畫拓印體驗活動,讓觀眾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寄托對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活動時間為2月1日10:00-11:00(木工坊,假山西側)。
“靈蛇送福——傳統針黹藝術體驗活動”:在女紅坊體驗針黹活動中,觀眾可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針黹基本技巧,彩色亮片縫制在一起,創造出活靈活現的靈蛇。活動時間為2月1日14:00-15:00(女紅坊,假山東側)。
以上活動為免費體驗活動,公眾號掃碼報名。報名成功的觀眾可于活動當日掃碼簽到,憑成功報名截圖免費進入北京藝術博物館參觀及參與體驗活動。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打福眼”祈福體驗活動
“打金錢眼”是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著名的傳統民俗游戲,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嘉慶年間。在“福眼”中心懸掛小銅鈴,游客可以現場購買“福幣”投擲,擊中銅鈴,祈福新年諸事順利平安吉祥。
好“鈴”好“靈”活動
中國古人常將鈴鐺用于民居建筑中,通過風吹鈴鐺帶來的“好韻”,以招來“好運”。游客可在大雄寶殿互動項目前,敲響鈴鐺,獲取屬于自己的新年祝福卡片。
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
標題:第一個“非遺春節”,博物館里怎么過?
地址:http://www.sme-os.com/zhishi/680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