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很受關注,但是其從年初亮相到真正上線,經過近一年時間,可見大模型在落地過程中,通用性、安全和可靠的專業性、成本問題,仍舊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三個方面。”
在12月25日舉行的2025中國信通院深度觀察報告會華東分會場“大模型煥新:新場景與新生態”論壇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助理、上海創智學院副院長喬宇對大模型的未來趨勢進行了一番展望。會上還發布了中國信通院華東分院牽頭編制的《2024大模型價值新視界:場景落地應用全景洞察圖譜》,涵蓋11個重點領域、超過40個垂直細分場景的數百個應用場景案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介紹,2024年被稱為“大模型元年”,一年來,大模型在垂直場景應用、產業鏈協同、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均有明顯變化。尤其在多模態、推理、感知等方面,全球范圍內的大模型能力都呈現躍遷式提升,在產業垂直場景更快實現了融合創新,數字人、具身智能、智能體、智能終端等應用在這一年中大量涌現。
記者在會上獲悉,目前上海5G基站數量和密度均居全國第一,促進上海的通用算力規模及智能算力規模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同時,上海的大模型備案數量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登記上線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二和第一,顯示出上海的基礎模型能力正不斷迭代,持續實現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的愿景。
喬宇表示,面向未來,大模型有兩大趨勢將持續推進。其一是大模型的“規模法則(Scaling Law)”定律還將延續,即“模型越大、算力越多、效果越好”的“大力出奇跡”模式。目前,國內已經出現萬卡大模型,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明年美國等國家的頂尖大廠或將擁有超百萬卡算力的大模型亮相。“伴隨大模型能力規模的擴張,大模型算力投入成本、能耗成本等問題也會更加顯現。”
第二個趨勢是大模型的可信、安全性、可解釋性仍舊有待更好的解決方案。目前大模型的表現往往是“通而不專”,即“外行看起來像內行,內行用起來又像外行”,大模型應用落地的穩定性仍待提升。
“大家都知道ChatGPT是大語言模型,而在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最新的模型都是多模態模型,不僅具備語言能力,還同時具備處理圖像、視頻、音頻的能力。”喬宇表示,在多模態模型開始更頻繁地涌現后,具身智能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增長點。
他表示,具身智能的發展不僅是多模態大模型的延伸,還能通過與人形機器人等物理智能體結合,幫助人類解決現實世界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大大拓寬通用人工智能(AGI)技術的應用邊界。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自2021年成立以來,先后研發了包括“書生·浦語”大語言模型、“書生·萬象”多模態大模型、“書生·天際LandMark”三維實景大模型以及“書生?筑夢”視頻大模型。
“很多人問我,大模型的研發投入這么大,國內很多互聯網大廠才能開展基礎模型的研發,為什么還要建立一個公立實驗室來加入基模的研發行列。”
喬宇表示,在算力差距現實存在的情況下,我國更需要通過自主創新,探索與我們國家的資源更加匹配的發展路徑。實驗室作為公立平臺,可以與高校、科研院所、學術機構等開展廣泛的合作尋求原始創新。同時,實驗室堅持開源開放,把大模型以及相關的工具、數據和評測都進行全方位的開源,不僅賦能學術界,更將賦能產業界。
本次論壇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臨港集團主辦,會上還發布了中國信通院華東分院牽頭建設并運營的人工智能產融合作平臺。上海園區算力應用賦能平臺同步啟動建設,漕河涇開發區率先進行了區域平臺建設的探索實踐,將為大模型應用全面護航。
欄目主編:茅冠雋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舒抒
標題:語言模型后,大模型的下個風口會是“它”嗎?
地址:http://www.sme-os.com/ranqizao/1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