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12月23日發布的《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4》顯示,中國學者對開放數據的支持度保持在高位,2024年贊成“公開研究數據成為學術慣例”的受訪者比例為78%,與2023年持平。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當天向媒體發布消息說,2024年是其連續第九年與數字科研(Digital Science)公司、Figshare知識庫聯合開展有關開放數據的年度全球調查,并于12月初發布2024年度《開放數據狀況報告》。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對其中來自中國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即414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撰寫并發布了《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4》。

《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4》封面。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該白皮書通過深入分析從中國學者收集的調研問卷,全面梳理中國開放數據的現狀、問題和發展趨勢,其主要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中國學者對開放數據的支持度保持在高位,并呈逐年增長態勢。近3年來,中國受訪者對于“讓研究數據開放獲取成為學術慣例”持同意態度的比例穩定在六至七成,但仍普遍低于對論文開放獲取的認可度。中國學者對于“讓論文開放獲取成為學術慣例”的支持率,在2023年和2024年均超八成,分別為83%和85%。
——中國學者對于開放數據相關概念的了解程度在逐步提高。2018—2024年,熟悉或聽說過FAIR(可查找、可訪問、可互操作、可重復使用)原則的中國學者比例呈上升趨勢,從未聽說過的學者比例呈下降趨勢。
——數據引用仍是中國學者共享科研數據的最主要動因。在中國受訪者的數據共享動因分析中,“數據引用”在2022—2024年都是第一動力,且均超60%。這與全球學者的數據共享動因一致,但中國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數據共享方面的貢獻并未獲得足夠認可。
——期刊和出版機構的數據政策對中國學者數據共享行為的影響力在增強。2024年,將其列為驅動因素的中國受訪者比例已增至69%,其主要原因在于越來越多的中外期刊要求或鼓勵數據共享,推動更多中國學者在論文發表過程中參與其中。同時,“資金資助方要求”“單位/機構要求”的影響力占比也較之前有明顯提升。
——成果被“搶發”、數據濫用,以及涉敏感信息問題成為中國學者數據共享時的主要擔憂。2024年的統計結果顯示,“成果被‘搶發’”(42%)、“數據濫用”(39%),以及“包含敏感信息或數據共享前須獲研究對象允許”(36%)是占比最高的幾項顧慮。
——中國科研人員傾向于選擇數據存儲庫作為數據共享的最佳實踐。2024年,中國科研人員分享數據的最主要方式是機構存儲庫(60%),其次是論文附加信息(51%)、資金資助方存儲庫(32%)和外部存儲庫(27%)。
——人工智能(AI)工具正被更多地用于輔助數據管理。2024年,中國科研人員更加積極地使用ChatGPT等AI工具進行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和元數據創建,已經和經常使用(共24%)、計劃使用(36%)AI工具的人數較去年都有一定程度上升,不考慮使用的人數則明顯下降。
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表示,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是科技創新的源泉,是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和共性規律。
施普林格·自然的科研總裁史蒂文·印馳庫姆(Steven Inchcoombe)說,十分高興看到開放數據共享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國的增長,其中中國科研人員對這一開放科研的實踐展現了極大熱情。
據了解,在參與本次調查的中國受訪者中,70%來自高校,其次是科研機構(13%)和醫學院(8%)。在學科分布上,排在前三的分別是醫學(21%)、生物學(19%)和工程科學(13%),2024年來自社會科學領域的受訪者明顯增加,居第四位。
此外,《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4》還邀請中國數據開放共享領域的專家撰文介紹多個領域的數據管理和共享情況,包括材料腐蝕、生態系統野外臺站(網絡)、人類遺傳學、地學、生命科學等,并從強化政策引導、完善科學數據共享激勵機制、數據存儲庫合作共建、數據管理和共享的培訓等方面提出建議,以進一步推進中國的開放數據事業。(完)
標題:《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4》:中國學者對開放數據支持度保持在高位
地址:http://www.sme-os.com/ranqizao/16928.html